• <track id="k5ir2"><ruby id="k5ir2"></ruby></track>
  • <acronym id="k5ir2"><strong id="k5ir2"><listing id="k5ir2"></listing></strong></acronym><acronym id="k5ir2"></acronym><object id="k5ir2"></object>

  • <track id="k5ir2"></track>

    熱搜詞:恒大  學區  中航樾府  商業  華府國際  房展  天將孝門  南京房地產稅收4月增幅回落  房貸  旅行 

    當前位置: 首頁 » 資訊 » 資訊中心 » 觀點文章 » 正文

    八成房企失約年度目標,仍有60%以上保持正向增長

    發布日期:2022-01-18  來源:搜狐焦點網  瀏覽次數:7561

    盡管眾多房企在2021年初已紛紛調低銷售目標,但全國房地產市場從上半年的高熱驟然轉入下半年的冰封狀態,仍舊出乎行業意料。

    據觀察者網不完全統計,從2021年初公布銷售目標的32家規模房企來看,僅有7家房企順利完成,只占2成,分別為杭州的綠城與濱江、上海的大發、深圳的金地4家民營房企,廣東越秀、北京首開2家地方國企以及央企華潤,完成率均在100%以上。

    近8成房企未能完成銷售目標,卻并不意味著整個行業體量的大幅下滑。

    克而瑞發布數據顯示,截至12月末,百強房企中約有近4成累計銷售操盤金額同比下滑,其余仍與上年持平或保持正增長態勢。

    但總體來看數據并不樂觀,百強房企較2020年銷售額同比降低3.5%,屬2011年來首次下滑。

    數據來源:企業公告、克而瑞(觀察者網整理)

    前三甲均未達標

    值得注意的是,全年銷售額超過5000億元的前三甲碧桂園、萬科、融創中國均未能完成年度目標。

    數據顯示,碧桂園、萬科、融創2021年分別累計銷售金額為7588.2億元、6203億元與5976億元,目標完成率分別是88.9%、78.5%和93.4%。

    其中,萬科銷售額同比降幅最大,達到12%;碧桂園微降4%;僅融創中國同比仍保持微漲態勢。

    而目標完成率最低的房企,正是過去長年位居前三甲,如今卻在死亡線上掙扎徘徊的恒大,自9月份流動性危機爆發以來,銷售額從每月近千億驟然縮減,最后甚至只有個位數,導致全年銷售額僅4400億元,7500億銷售目標僅完成不足6成。

    其次是北京國資房企首創置業,作為“京派房企”的典型代表,首創置業廣泛涉足住宅開發、奧萊綜合體、城市綜合體等業務。同時在文創、高科技地產、長租公寓等賽道也有所布局。

    但然而,在經歷了“離京-回京-再離京”的戰略搖擺和高層更迭后,自2011年起,首創置業的銷售規模增速已被同行們遠遠甩在身后。2018年,首創置業喊出“千億”的口號,至今仍未完成。

    2021年初,首創置業悄悄將“千億”目標下調為800億元,但受到疫情和品牌、戰略等影響,普遍利好國企的大背景下,首創依舊舉步維艱,最終在2021年9月30日,港股沉浮18年后的首創置業正式從香港聯交所撤牌退市,銷售情況也一落千丈。

    盡管退市后,首創置業未能繼續公布銷售情況,但依據克而瑞、中指等機構發布的數據,企業全年銷售額僅有546億元,即便按照調整后的800億目標計算,業績完成度也僅有68%。

    不過,拋開各家房企制定的預定目標不談,2021年雖然被行業視作“至暗時刻”,但百強房企中仍有6成保持上揚趨勢。

    其中,最為顯眼的便是常年競爭“杭州一哥”的綠城與濱江,兩家目標完成度均達到113%,為所有房企中最高。

    綠城2021年操盤銷售額達3509億元,同比增長21%;濱江銷售額1691億元,同比增長24%。而兩家房企的主要銷售額均來自于杭州,亦從側面印證了杭州樓市的火熱程度。

    不斷變長的樓盤前綴

    令人疑惑的是,頭部房企銷售額都在下降,百強房企銷售總量卻與上年持平,為何行業都在說分化加?

    “秘密武器”就是合作模式。

    事實上,整個行業銷售下行趨勢明顯,之所以中小房企銷售額持平甚至上升,很大程度上與其權益占比下降直接相關。

    而所謂的全口徑銷售額、合約銷售額、操盤金額等企業發布數據“水分”很大。

    簡而言之,全口徑銷售額反應企業操盤能力,可以通過較低股權、與多家中小房企合作來拉高;合約和全口徑銷售額反應總體規模,成立更多的合營聯營公司,共同開發即可;僅有權益金額反應企業真實銷售水平。

    為分攤風險,使數據變得更為亮眼,自2019年開始,房企間普遍開始展開合作模式,兩三家甚至更多房企合作開發同一個項目,最終全部銷售額都算在自己的統計口徑之下。

    最為直觀的表現便是,如今的新盤名字前綴都很長,往往要加2-3個企業名稱,這還是在許多股權占比較少的企業名字沒加進去的情況下,也導致現在的新盤名字都很難想出花樣,普遍只有2個字,不然再加上企業前綴,就不容易讓人記住,推廣效果下降很多。

    而在各大地產商權益占比日漸下降的當下,權益銷售額這項曾經作為房企實力比拼最重要依據的數據,卻變得另不少房企諱莫如深,僅有少量頭部房企愿意披露,總體呈現國企、頭部較高而中小民企較弱的狀態。

    譬如位居頭部的碧桂園,2021年全口徑銷售額7588.2億元,權益金額卻為5580億元,依舊居于首位,權益占比卻僅有73.5%。

    居于中部的綠城,其合約銷售額2666億元,操盤金額3509億元,權益銷售額卻只有1452億元,僅占前面兩項數據的54.5%和41.4%。

    而更多銷售規模不足千億的房企,則選擇不披露權益金額,但從企業拿地權益占比中不難推算,不少權益占比已經下降至50%以下,因此看似依舊有6成房企保持銷售額正增長,實際銷售金額卻普遍下降。

    另一方面,下行的權益占比,也為部分房企向表外轉移負債提供了便利。然而,這樣的做法無異于掩耳盜鈴,因為不斷被稀釋的股權利潤不會說謊。

    此外,需要指出的是,銷售回款仍是所有房企補充流動資金的最重要途徑,但即便銷售額并未下降的房企,也不意味著不缺錢。

    例如TOP3中唯一一個保持銷售正增長的融創,年銷售額近6000億元,匯款效率也不差,在融資渠道收緊的大環境下,屢屢選擇配股籌資數十億元,導致股價一降再降,孫宏斌去年11月還被迫將自有資金4.5億美元無息提供給融創救急。

    一位房企人士告訴觀察者網,2021年下半年開始,隨著暴雷房企激增,全國范圍內的爛尾樓和維權事件頻發,使得各地政府相關部門對于預售資金的監管趨嚴,“眼睜睜看著上千億賬戶資金卻不能用,最終導致危機爆發”的房企屢見不鮮。

    上述人士表示,在此之前,預售資金一般被地產開發企業當成資金池來運作,即項目開發過程中,期房的預售款就會成為房企現金流而被用作償債或新項目開發,但目前已被各地差異化的預售資金監管制度割裂成一個個小資金池,受到嚴格監管和約束,直到數月甚至一年后交房,這導致開發商的貨幣資金被嚴重高估,隨時面臨流動性危機。

    展望2022年,有機構認為,企業整體業績將更為保守,仍會有一定規模的房企面臨負增長困境。短期內謹慎投資預期難以大幅扭轉,投資力度修復仍需要3-6個月。融資方面,行業融資管控趨于常態化,企業償債壓力仍然較大。同時,新常態下規模房企整體經營邏輯將加速向“以銷定投”轉變,更好地平衡財務杠桿、提升運營管控效率,防范風險、降本增效。

     
     

     
    0條 [查看全部]  相關評論

     
    推薦圖文
    推薦資訊
    點擊排行
     
    国产精品99一区二区三区